2021年09月06日 08:11 来源:广州日报 秦攀博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治理之需,亦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需要关注城市建设中的心理环境,回应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为老城市新活力夯实心理基础,激发心理动力,提供心理保障。
深刻理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时代价值。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卫生健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了心理需求和心理感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心理建设。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既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要求,还是激发老城市新活力、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激发心理动能,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城市的发展以人为本。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有利于维护人民健康、建设人民城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需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心理感受,需要回应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需要塑造城市的心理氛围,需要健全心理服务体系,需要加强社会心理疏导,以“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为导向,提高老城市新活力的韧性治理水平。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城市的认同度、包容度、创造力和吸引力,也有助于人民群众凝心聚力,发扬斗争精神和担当精神,助力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有效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多维路径。激发老城市新活力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落实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中。要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从社会基础、群众基础、心理基础等方面统筹推进老城市新活力建设。
城市治理是社会心理疏导的场域和载体,社会心态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激发老城市新活力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基础。老城市新活力要体现出人的价值、创新的价值、城市的价值、活力的价值。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社会心理疏导,提高老城市的竞争力和新活力的吸引力,一方面要激发老城市新活力的心理能量,构建城市发展载体间的心理联系;另一方面要激发城市建设主体的心理动力,引导激发创新精神、斗争精神、担当精神,夯实老城市新活力的心理基础。要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营造城市合理有序发展的心理环境、干事创业的心理环境、宜居宜业的心理环境,充分尊重基本心理需求,努力满足合理心理需求,努力打造幸福城市、美丽城市、魅力城市、智慧城市。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可构建纵向层面的“市级层面—职能部门—街道社区”三级管理体系,形成横向层面的“学校心理资源—医院心理资源—社会心理机构”三方协同体系,形成立体层面的“心理健康宣传—社会心态调查—心理问题诊治”三级联动体系。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积极完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搭建社会心理疏导平台,健全社会心理服务考核体系,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提供重要心理保障。
(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副教授;本文系广州市委党校新型智库课题“广州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基层矛盾化解研究”研究成果)